一是公共服務體系。
在縣 (市)、鎮、村三級分別設立農村電商公共服務站,2018年底覆蓋100%的鄉村。率先建立農產品(11.750, 0.04, 0.34%)質量、分級、包裝、配送等標準,提升標準化水平、打通農產品上行渠道。以大數據技術助推農產品按需種植、定制化生產,緩解農產品供需信息不對稱難題。
二是農商互聯體系。
每年舉辦世界食品農產品電子商務大會等活動,推動農產品與電商企業對接。深化與“京東”、等濰坊特色館合作,推動其將農產品納入自采渠道。組織“三品一標”產品參加“齊魯電商節”網商創新大賽等活動,擴大網上銷售。支持本土農產品電商平臺做大做強。
三是品牌培育體系。
引導縣市區對本地農特產品進行挖掘,鼓勵標準化、規模化生產,形成適合網上銷售的產品。對蔬菜等特色農產品加大扶持力度,培育一批電商品牌、特色小鎮。建立“農產品品牌孵化中心”,為農產品提供品牌設計和策劃服務。
四是人才培訓體系。
在已培訓農村電商人才7.5萬人次的基礎上,建立農村電商人才培訓常態化機制,持續開展農村電商職業培訓、實務培訓和創業培訓。用好“淘寶大學”等培訓資源,每年培訓農村電商人才2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