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制造業實力遇上美國的企業軟件、大數據的創新能力,這些核心優勢的碰撞應當會產生炫目的火花。
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全球化,來自不同國家的大型制造業和科技公司正積極地參與到這場變革中。中美之間的聯手尤為明顯,尤其是,中國的制造企業和互聯網服務業在國際范圍內迅速擴張。雖然這常被某些好事的媒體夸張描述為“爭奪經濟主導地位”,但其實這種聯手對雙方來說都是細水長流的長遠利好。
眾所周知,中國以制造業見長,并在全球范圍也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中國從最初基于低成本和高產出的“中國制造”發展到現在更高效和更智能化的“中國智造”,其所覆蓋的生產領域從空調到家電,工業設備等等,十分豐富。
那么美國呢?曾經作為一個制造業中心的美國已經把它的技術重點轉向軟件和服務。來自Facebook和谷歌等公司的技術創新為一些數據管理平臺奠定了基礎,諸如Cassandra和Hadoop。坐擁以亞馬遜AWS為代表的IaaS服務商的集成優勢,美國在企業軟件和數據分析服務方面當之無愧是全球領先。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和美國的發展都是全球的佼佼者,技術上非常強大,應用覆蓋也十分廣泛。美國有谷歌、Facebook和亞馬遜所建立的線上應用服務,中國相應地也涌現了BAT三足鼎立的互聯網巨頭陣營。中國巨大的移動互聯網市場可能比美國更大,如果將線上通訊、移動出行、和移動支付考量在內的話,中國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綜合指標可能還要高于領美國的分數。
未來兩國肯定會面臨日益激烈競爭局面,換個角度來講,同時也是空前的合作機遇,特別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落幕、物聯網時代真正開啟的轉換期。物聯網是移動互聯網的延伸,它將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聯網設備由智能手機、智能電視拓展到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萬物”。在物聯網時代,萬物聯網僅僅是第一步,聯網以后生成大量數據才是價值的根源。通過對數據的挖掘,可以讓“物”具備更智能的功能,或者改變人類的固有生活和工作方式。隨著物聯網在全球范圍內的迅速擴張,由聯網的“物”產生的數據將會達到空前的規模,是PC時代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幾億甚至幾十億倍。
這個巨大的“數據集散中心”便是當前中美科技企業合作的絕佳切入點。中國的制造業實力遇上美國的企業軟件、大數據的創新能力,這些核心優勢的碰撞應當會產生炫目的火花。
然而,現實卻是骨感的。從歷史和經驗來看,美國的軟件公司會嘗試在中國拓展自己的優勢往往以失敗收場,而中國的制造商走出國門把品牌打到美國市場也屢屢受損。又是什么原因?
Ayla作為一個從創始之初便考慮跨中美兩過的物聯網公司,自然也避不開上述跨國公司都會遇到的“基因融合”難題。然而我們有幸成長為一家在全球都具備影響力的云服務提供商,因此總結了Ayla對中美市場發展的一些看法。如果你也遇到了跨國創業公司必經的幾大難題,那這些看法或許對你有所幫助。
物聯網:中美企業優勢的集大成者
正如前面提到的,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技術優勢。中國是一個以制造見長的國家,而美國則是在大數據管理和企業軟件領域有絕對優勢,而最底層的芯片和軟件技術則是西方舶來,中國制造。
中國政府在2015年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的國家戰略指示,這是第一次正面“對抗”德國的“4.0”計劃和美國的工業互聯網改革,“中國制造2025”計劃的提出對于我國工業和制造業來講,是正式參與全球工業變革的標志。它象征著這個國家正在經歷智能化轉型,從工業3.0時代到工業4.0時代的變革。在北美和歐洲等工業基礎雄厚的地區,已基本完成這次工業革命,那么對于中國,要想跟進工業變革的腳步,必須要面對一個課題——物聯網時代,如何處理大量的工業數據。
這正是物聯網的用武之地,因為它提供了一個互補模式:將中國工業革命的剛需和美國大數據管理的實力完美契合。
物聯網不僅需要各種高精尖技術的結合,還需要硬件支撐,這正是中國制造業的專長。因為“萬物互聯”離不開的我們身邊的物,物聯網需要將軟件和硬件結合在一起。
在中國,許多企業已經開始將物聯網作為發揮硬件和制造實力的新領域。在IT行業,以上優勢有相當體量的用武之地:如在大型金融儲蓄、下一代消費模式和其他創新領域。
全球知名研究機構埃森哲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在中國物聯網對推動行業增長助力明顯:預計到2030年,物聯網可以創造高達1.8萬億美元的GDP累積貢獻值。
這對于美國的數據處理軟件企業非常有吸引力,這也激勵這些相關公司開始在中國物聯網市場跑馬圈地。
成功=技術+態度
不過,要想成功在對方國家的市場份額中占據一席之地,顯然不僅僅需要技術實力,在這之上,需要態度的轉變。
在以往中美兩國比較失敗的例子中,我們不難發現,雙方未能“端正商業態度,包括不欣賞對方的文化,商業模式和客戶偏好;不能合理接受兩地文化的差異性,因此也無法與當地的合作伙伴建立共贏模式,更無法產生利益的共鳴。
比如說,美國公司不愿意去迎合中國人的商業習慣。在中國,通常要借助瘋狂的商業營銷才能占領C端用戶的市場。再比如,跟中國人談生意,人脈關系和信任的建立遠比商品本身重要得多。中美在文化上的差異表現在各個商業環節,如商務會議、談判方式、合同簽署及銷售維護等,這些環節都需要雙方深入的交流、學習來改善。
無獨有偶,中國企業亦不能設身處地去理解美國人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模式,他們自然而然沿用在中國原有的商業文化和模式去開展,結果處處碰壁。
以不同地域文化為出發點,我們得到什么啟示?
作為具有前瞻性眼光的創業者,應當具備提前預見物聯網的巨大前景中伴隨而來的巨大挑戰:如制造商在躋身物聯網的過程中,將遇到物聯網技術和應用等各層面的難題。因此,Ayla物聯網平臺便為此量身定做了適合制造業企業實現輕松連接“物聯網” 產品,讓制造商不再受困于聯網和智能改造,而只需專注于該企業核心的競爭領域,如家電或空調設備、咖啡機或門鎖設備等。
因此誰最需要這樣的物聯網平臺?答案是制造商。而最多的制造商聚集地在哪里?當然是中國。因此,中國市場在制造業和物聯網相結合的潛力是不容小覷的。 Ayla中美合資物聯網平臺也應運而生。Ayla的三位創始人之一張南雄先生,在中國有著長期的市場合作經驗。深圳作為Ayla中國的總部,也是進一步開拓中國市場的根據地,在技術、市場銷售、財務等方面都由中國本地員工一起努力。我們的投資者來自世界各國,尤以中美居多,而我們所服務的客戶更是遍布世界各地,中國、北美、歐洲、日本都有大量的Ayla服務的使用者。
早在2014年,Ayla就拿到了中國政府授予的互聯網內容提供商(ICP)許可資質。在當時,這是為數不多拿到此項資質的美國企業(或說中美跨國企業)。在ICP許可之下,我們方能夠幫助制造商合作建立起公網、內網、合作網站等相互連接的物聯網框架。
在開拓中國市場的過程中,我們收獲了一些寶貴的經驗。對于同時具有中國和美國兩種文化基因的企業來講,其實具備了更多的優勢去吸收兩國在科技、商業、文化方面的精華,這種優勢尤其會在開拓雙方市場的過程中發揮作用,少碰釘子。Ayla也基于對中美兩國商業行情精準的把握,助力制造業企業轉型更加得心應手,事半功倍。
除了依據不同地域文化,我們的成功也得益于Ayla專注于物聯網方面的技術優勢。物聯網將兩國利益組合成一對共同體,物聯網為兩國文化和商業的深度融合、深層交流提供了難得的機會。
以物聯網技術作為跳板,中國制造業可以輕松跳向“制造服務”這一更高的平臺,而美國的科技公司更能收獲如何將技術落地的實踐經驗。Ayla的成長史向所有創業者表明,在物聯網這個大風口到來的時候,中美企業相互依存、相互借勢的關系將會變得更加微妙,共贏意識是創業者避免“誤入歧途”、集中精力推進企業前行的重要秘訣。